高新技术产业数据库

  •   光学浅水海草高光谱识别
  • 作者:杨超宇[1,2] 杨顶田[1] 赵俊[1...    出处:热带海洋学报2010,29(2).-74-79
  • 摘要:以三亚湾泰莱藻为例,对海草光谱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50-780nm是海草光谱主要敏感波段,其波段内的导数光谱是海草叶面积大小序列辨别的有效依据。一阶导数获得的红边与叶片叶绿素a浓度密切相关。海草在625nm、675nm两处出现明显的导数特征峰,两峰峰值相差较大;其优势特征峰分布在550nm、700nm、750...

  •   大亚湾水体后向散射比率的光谱变化
  • 作者:周雯[1] 曹文熙[1] 杨跃忠[1] ...    出处:热带海洋学报2010,29(2).-39-45
  • 摘要:采用2007年5月大亚湾浮标定点航次采集的生物-光学数据,分析了大亚湾水体后向散射比率的光谱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660nm处后向散射比率变化范围在0.0040—0.0245之间,均值为0.0082-0.0032,实测后向散射比率光谱波段间的相对变化不超过15%;颗粒后向散射比率随着叶绿素a浓度增加呈减小...

  •   基于神经网络的长江口深水航道海域悬浮泥沙浓度研究
  • 作者:张宏[1] 韩震[1,2,3]    出处:海洋通报2010,29(2).-213-218
  • 摘要:航道治理和维护的核心问题为泥沙问题。在充分分析遥感和遥测数据的基础上,利用BP神经网络方法对长江口深水航道海域悬浮泥沙浓度进行了研究。当隐含层神经元个数为8时,预测效果最好,网络的RMSE仅为0.102,网络的拟合度达到0.899。预测的最大相对误差为28%,最小相对误差为6%,总的相对误差为21.5%。

  •   多波束测深异常的两种趋势面检测算法比较
  • 作者:王海栋[1,2] 柴洪洲[1,3] 翟天...    出处:海洋通报2010,29(2).-182-186
  • 摘要:利用三次样条插值算法模拟海底地形曲面,并加入高斯白噪声和不同数量的异常值作为多波束测深数据模拟值。分别基于最小二乘估计和高崩溃污染率抗差估计两种算法建立趋势面模型,通过各自的异常值标定准则对模拟数据进行测深异常检测,比较和分析了两种算法的处理结果,并得出相应结论。最后,利用上述两算法对多波束实测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表...

  •   南海北部新生代构造运动厘定及与油气成藏关系探讨
  • 作者:蔡周荣[1,2] 刘维亮[1] 万志峰[...    出处:海洋通报2010,29(2).-161-165
  • 摘要:通过分析并参考前人对南海构造运动的划分方案以及浅水区研究成果,结合深水区取得的最新认识,对新生代以来南海北部的构造运动重新进行厘定,共划分为四次构造运动:晚白垩世末的神狐运动、中始新世末开始的珠琼运动(包括一幕和二幕)、晚渐新世末的南海运动以及中中新世末的东沙运动,并认为这四次构造运动对烃源岩的发育以及油气运聚成藏...

  •   西太平洋热通量变化及其与中国夏季降水量异常的联系
  • 作者:齐庆华[1] 蔡榕硕[1] 张启龙[2]...    出处:台湾海峡2010,29(2).-159-166
  • 摘要:利用EOF方法分析了1951~2008年间西太平洋湍动热通量的时空特征,并探讨了中国夏季降水异常与同期西太平洋潜热通量时空格局的联系.结果显示,西太平洋潜热和感热通量距平场具有较相似的空间分布以及显著的年际变化,但潜热通量的变化幅度较感热通量大;潜热通量距平场的空间变化存在明显季节差异.冬季潜热通量变化的显著区域位...

  •   西太平洋热通量变化及其与中国夏季降水量异常的联系
  • 作者:齐庆华[1] 蔡榕硕[1] 张启龙[2]...    出处:台湾海峡2010,29(2).-159-166
  • 摘要:利用EOF方法分析了1951~2008年间西太平洋湍动热通量的时空特征,并探讨了中国夏季降水异常与同期西太平洋潜热通量时空格局的联系.结果显示,西太平洋潜热和感热通量距平场具有较相似的空间分布以及显著的年际变化,但潜热通量的变化幅度较感热通量大;潜热通量距平场的空间变化存在明显季节差异.冬季潜热通量变化的显著区域位...

  • 进入数据库...      请浏览:命中 1340 篇   首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