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海北部内孤立波非线性陡斜的数值研究- 作者:张哲恩;陈学恩; 出处: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47(11):1-8
- 摘要:基于三维海洋环流模式MITgcm,对非线性陡斜在南海北部内孤立波形成和传播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内孤立波的三维演变过程。研究发现,吕宋海峡处正压潮流激发的斜压潮能射线在其西侧形成强斜压扰动,该扰动在西传过程中受到地形浅化的影响,发生
三门湾2003—2013年间围涂工程对水动力环境的影响研究- 作者:黄潘阳;陈培雄;来向华;郭芬芬; 出处: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47(10):91-98
- 摘要:三门湾位于浙江沿海中部,为半封闭式海湾,发育着多条淤泥质舌状滩地,其间又存在着具有良好水深的港汊。这种滩、汊相间的形态构成了浙闽海岸特有的一种港湾淤泥质海岸地貌。大面积的滩涂为围海造地提供了条件。进入新千年以来,三门湾内围涂速度明显加快,其
内孤立波作用下南海北部陆坡沙波形成过程实验模拟- 作者:余乐;郭秀军;田壮才;贾永刚; 出处: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47(10):113-120
- 摘要:为探究内孤立波作用下陆坡坡面沙波形成机制,在室验水槽内模拟恒定振幅下凹型内孤立波对砂质粉砂、黏土质粉砂、细砂三种沉积物坡面连续作用过程,利用超声地形自动测量分析系统(TTMS)、电阻率探针、温盐深仪(RBR·CTD)分别监测内孤立波作用前后
基于广义高阶非线性薛定谔方程深海内波传播的数值模拟- 作者:石磊;许晓革;孟祥花; 出处: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17,47(09):190-197
- 摘要:基于与实际海洋背景参数相关的广义高阶非线性薛定谔方程,首先讨论了不同的海洋环境参数对方程的非线性项和频散项的影响;然后通过有限差分算子给出了方程的二阶三层数值差分格式,并且分析了该差分格式的稳定性与精度阶;最后又通过得到的差分格式数值模拟了
大亚湾海域潮位“双峰”现象生成机制研究- 作者:刁希梁;丁扬;鲍献文; 出处: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47(09):1-10
- 摘要:大亚湾海域的潮位观测数据呈现出明显的"双峰"现象,在调和分析并选用分潮重构的过程中发现M_6分潮的异常增长是引起大亚湾内部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并且在湾口至湾顶两个测站之间M_6分潮增长了自身的近两倍。本文首先分析构建的FVCOM数值模型得
台湾东部黑潮与邻近东海水中的钡及其对黑潮水入侵的指示- 作者:刘伟;宋金明;袁华茂;李宁;李学刚;段丽... 出处: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7,47(08):972-984
- 摘要:通过对台湾以东黑潮主流径及邻近东海海域2014年5~6月期间的调查,研究了海水中溶解钡(Ba)的地球化学分布特征,评估了黑潮对东海海水Ba的影响和输入通量,将Ba作为指示指标定量刻画了黑潮入侵东海的范围与程度.黑潮主流径各站位海水中溶解Ba
北极海面风场对海冰区域性和整体性变化的影响- 作者:陈萍;赵进平; 出处: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47(08):1-12
- 摘要:北极海冰的快速减退是近年来全球变化最重要的现象,对全球气候产生显著影响。海表面风场是影响海冰变化的核心因素,但风场对各个海域海冰变化的贡献有很大差异,需要深入了解海表面风场对各个边缘海的贡献才能理解北极海冰变化的原因。本文采用SVD方法,分
|